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

[愛知 常滑] INAX生活博物館(ライブミュージアム) - 土和水和火的邂逅

2020.07.24(星期五)

難得到日本六大古窯燒之一:常滑,當然要把景點都收集透透,除了老街巡迴探險之外,不遠處的INAX生活博物館(INAXライブミュージアム),一直聽說非常有看頭,當然不能錯過。(點我瀏覽更多日本中部地區景點分享)

原來是分散成多個展館,要先到資料館內買票、量體溫、上網登錄個人情報(如果有陽性患者同天到訪才能找得到你),然後再去各個展館參觀,不過老實說其他只有一個展館(最重要的:世界磁磚博物館)有在檢查門票,其他的都是看你身上有沒有貼著「檢温込」的貼紙而已。

買好門票,馬上開逛資料館,資料館本身就是在大正年代燒製土管的大窯、工房和煙囪,已經是國家指定物質文化遺產、近代化工業遺產。

當年繁盛時期的街景,不意外的空氣品質絕對很差,全盛時期有將近400支煙囪,據說這區的麻雀都是黑的,小孩到隔壁城市玩耍看到不是黑色的麻雀還以為是別種鳥類!

資料館的中心是巨大的磚製大窯,外圍工房用著粗木棟梁搭建,堪稱是當時的傑作。大窯內正在撥放著介紹影片,不過人數管制,需要一點等待時間。我以為我有拍照,結果都是用眼睛拍照呢~

這就是常滑在明治、大正時代最主要產品:土管。當時正在日本近代化轉變期,都市地下需要很多土管來整備地下水。除了可以看當年的成品之外,比較特別的是這裡也有展示製作土管的設備和機械,當然還有搭配介紹影片,很快能理解怎麼操作。至於照片呢?喔!我又忘了拍了。

只是這些大窯經過時代的推演,耐震強度逐年下降,煉瓦的劣化也越來越嚴重,所以當地各相關人士也致力於補強工事,希望可以一直保存下去。


除了展示館內的大窯之外,旁邊也有一座"真"隧道窯(トンネル窯),技術也進步到連續燒成,全長80公尺,包含前段的預熱段、中段的燒成段、及後段的冷卻段,窯車進去到出口就可以做出品質穩定的量產品(少種類大批量),從1972年開始生產,在磁磚普及上頗有貢獻,不過現在已經演變成多種類少量生產,所以在2005年正式退役,部分重新移築到現在這裡,作為產業遺產的紀錄,現在看到的就是燒成段的一部分。

世界磁磚博物館,我個人覺得最精采的部分,介紹裝飾用瓷磚和發展歷史,也是唯一一個有認真檢查你是不是有買票的館。

一樓常設展的入口,是不是很有氣勢?!

公元前3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利用陶釘的圓錐形陶器來裝飾建築物土牆,這邊利用同樣手工方法製作了約50,000個陶釘,釘在土牆上做出了馬賽克圖案。

仔細地看了製作影片才知道,原來這些是小朋友們完成的!根本聘用童工?當年該不會參加製作還要收體驗費用吧??

世界上最古老的磁磚,要追朔到西元前4600年了,金字塔的地下空間就已經利用磁磚布置,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喔!

伊斯蘭教的圓頂天花板上搭配燈光變化,表現出從早到晚一天的光影效果。

現場還原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瓷磚使用場景,在17~18世紀,荷蘭的家中已經開始出現參考中國的染付磁器做出來的磁磚。

1830~1903年的義大利,產業革命讓中產階級也提升了經濟能力,磁磚運用開始普及,公共建物到市民住宅中都能看到磁磚的蹤影。

覺得還原度頗高,真的有歐風老電影才能見到的感覺,但也遺憾展示內容並不多,一下子就走完,心裡默默地覺得不太夠。

現代磁磚布置的風格明顯不太一樣了。

最後展示的就是現代日本的裝飾牆壁,無論圖案風格或是顏色都很日系風,但是就是嫌不太夠,外加上遇到二樓常設展整修中,有點傷心。

沒看過這麼大的陶瓷盤子,派女兒去當比例尺!

下一區:古便器コレクション(收藏)常設展示。大概在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時代,原本的木製便器漸漸轉變為耐用的陶瓷器製品。

使用了藍色或綠色的釉料,開始出現各種華麗的彩繪,直式或橫式便器都有。

這些華麗便器讓一直以來被大家視為陰暗骯髒的廁所,增添了不少色彩。

厠下駄對我來說比較陌生,穿著它們走路也太重了吧?看了當年的照片才知道,原來是固定在便器兩旁的,大家上廁所的時候就穿進去(不移動),有固定位置又讓大家雙腳不弄髒的功用。

離開紀念品購物區後,再到下一個館:建築陶器的起始館。

裡面展示許多曾裝飾過近代日本建築和街景的陶器,像是日本帝國飯店的柱子、京都府立圖書館的一角、東京大學醫科研究所(舊傳染病研究所)......等等,有點像是超縮小的明治村,但是都沒建築本體,只有一小部分東西而已。

除了室內展廳之外,還有室外廣場也可以走走,像右邊白色的是橫濱松坂屋本館建築的一部分、朝日生命館、大日本製薬......等等,我是不太清楚這些局部小東西有什麼特別,所以很快速的掃描一圈。

倒是牆上這10張惡魔和動物面孔頗嚇到我,原本以為女兒也會嚇到,結果她居然編起了故事......果然大人小孩的腦袋不太一樣呢!

下一個館:體驗教室陶土館,整個建物中從外觀牆壁到裡面裝飾小物,大量使用土的元素,讓大家感受到土壤的各種面貌。裡面可以體驗「光亮泥龍珠製作」,一次900円,需要60或90分鐘,沒參加體驗也可以入館參觀。

入口櫃檯旁的「常滑大壁」很特別耶!由一個一個的弧形構成的大空間感,用的是和舊帝國飯店同樣的土,卻是完全不同的風格。

男廁採用森林、女廁採用水概念做出來的廁所讓我好驚艷,從牆壁帶洗手台都貼滿了馬賽克磁磚,你看得出來這張照片是森林還是水嗎?(廁所裡面完全沒人才拍這張照片的。)

二樓變成了百土箱小閣樓,牆面上的一格一格小抽屜都是一個土的主題企劃展,從建築、窯業、土木、言語、民族、生物、環境......一有盡有。

而且高度和難度配合了大人小孩,基本上這個小閣樓就超夠小孩玩了,其他都是假的。

另一個體驗教室:陶樂工房,這區的體驗是偏向磁磚,剛剛的則是偏向土,基本上這兩個體驗教室都需要預約,這館有馬賽克磁磚、彩繪磁磚、彩繪馬桶、彩繪掛鐘等等,價位從1230円到2550円都有,需要預留90分鐘的時間,有的需要再經過燒製才能帶回去。

像我們臨時起意跑來的話,可以參加這種不需要預約的瓷磚房子(60分鍾,1230円)或自由時間(30分鍾~,900円),基本上就是黏黏貼貼完成自己特有的成品。

最後一個館:製作工房。好像偶爾會舉辦活動讓藝術家、建築師等等進行交流,但我這天沒遇到活動,工房基本上是關閉的,只有旁邊的展示區可以參觀。

工房裡的機械工具們看不懂,這個金色馬桶倒是一眼就知道,雖然不曉得為什麼在這裡,不過金光閃閃就是很顯目。

最後放幾張旁邊展示室的看板,雖然很討厭看文字,但是覺得這幾段真的是有夠簡潔明瞭,土器、陶器、爐器、瓷器的差別,最簡單就是燒成溫度的不同,當然還有不同年代、不同土質原料。

一樣的原料用一樣的窯燒,左邊的有充足的空氣循環和右邊僅用剛好的空氣量,燒出來的成果就差這麼多。

隨著時代改變推出的各種窯:野燒、蛇窯、連房式登窯、倒炎式角窯、隧道窯、輥道窯。

土壤原料也會導致各種不同的成品,左邊還有實品可以摸摸看燒成前後的差別。

另外成型工具也是很重要,做出各種不同形狀、用途的成品,主要就是靠這些關鍵:原料、成行方式、燒窯方式。

在園區散步的時候發現好幾個彩虹物體,實在搞不清楚再做什麼,一直到看到這個說明才知道!原來上面有鳥巢啦!這是讓小鳥大便用的,畢竟比起洗地板,清洗這個陶器比較容易吧!

園內另外有一間現烤窯爐披薩餐廳(Pizzeria la fornace),不過我們沒吃到。

走完了一整圈,看起來是個很豐富的博物館,但是好像還好?的確是有更了解常滑,畢竟在老街亂逛的時候真的就只是四處探險而已,但是覺得收費有點貴,畢竟真正的展示區沒很多,要另外收費的體驗區倒是不少,如果門票能半價我可能會比較開心,比起同樣是六大古窯的瀬戸,我好像比較喜歡瀨戶藏博物館的展出。
同場加映:

推薦指數:★★★
停留時間:1小時~2小時
門票:大人 700円、高・大学生 500円、小・中学生 250円、70歲以上500円
官方網站:INAX生活博物館(ライブミュージアム)
交通:名鐵「常滑駅」或中部機場轉搭知多巴士「知多半田駅」路線,到「INAXライブミュージアム前」下車走路約2分鐘

喜歡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愛日研的 Facebook | Instagram,就能輕鬆收到最新文章通知囉~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