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點我瀏覽更多日本中部地區景點分享)
同場加映:[愛知 名古屋] 白鳥庭園 - 東海地區最大的池泉回遊式庭園
德川園有兩個入口:大曾根口、黑門口(第一張照片)。光看外觀你就知道差距有多大,黑門是明治33年建成的尾張德川家宅地的遺址,是全部由櫸木所建的三座藥醫門,和路過的外牆、脇長屋都是平安經過名古屋大空襲少數倖存的有形文化財。
至於大曾根口呢?就是一個普通的門。
德川園起源於德川御三家戶主尾張藩的第二代藩主光友,1695年所建的一座別墅,當時面積約有13萬坪(約44公頃),中間的泉水湖上能划16槳式划船。不過光友過世後,轉讓給尾張藩家的高級執政官:成瀨、石河、渡邊等三家。
之後1889年成了尾張德川家的宅地,1931年贈送給名古屋市,由名古屋市進行整修和改造,並命名為"德川園"。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的名古屋大空襲中幾乎都化為烏有,戰後作為一般公園開放,一直到2001年開始大規模改造,2004年再度以日式庭園開放。
德川園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矢田川河岸丘陵所形成的高低差、原有的常綠寬葉樹林、立體感的岩石群,將他們拼湊出豐富多樣的風貌。
德川園內有12大重點,看著地圖走一圈基本上不太會錯過誰,接下來就一個一個分享囉~最重要的也是第一張照片的"黑門",剛剛介紹過了。黑門入園後馬上會跨過"龍門瀑布",這個取名就如你想像得到的:鯉魚躍龍門。利用的是號稱江戶時代第一庭園:戶山屋敷的龍門瀑布遺跡中的石塊,在德川園重新建造了瀑布、護岸、河床、飛石等等,重現了當時風貌。
"龍仙湖"可以說是德川園的超級中心,繞它一圈也差不多走完了(誤),最好拍的景色都繞著它轉,像是黑松樹、飛石、小島、渡船碼頭等等,整理照片後發現龍仙湖的照片占了當天的1/4,有夠好拍。
遠遠的小橋那邊是"西湖堤",當然就是中國杭州西湖的那個西湖堤,不是它不漂亮所以沒有近照,而是因為太好拍所以小橋楊柳的近照都有人所以被我拿掉了,只剩下這張照片聊表心意。
以光友的諡號"瑞隆院"所取名的小茶室:"瑞龍亭"。
現在沒開放喝茶,純粹就是讓大家路過感受當時的茶室樣貌而已,以織田有樂齋為始祖,採用有樂喜歡的樣式,所以和犬山有樂苑有點似曾相識。
同場加映:[愛知 犬山] 有楽苑 (有樂苑) - 國寶級的日本庭園
在茶室亭中可以眺望龍仙湖、西湖堤,只不過眼前的樹也有點高了,有點阻礙視線。
"虎の尾"不是台灣雲林的虎尾,而是這條從灌木樹林中流出的小河,流入龍仙湖的形狀就像是一條老虎尾巴,所以稱為"虎の尾"。不過這裡多了一個聯想:"老虎尾巴踩不得"聯想至"不得涉足河水"。
架在老虎尾巴上由檜木所建的"虎仙橋",除了可以看看橋下的虎尾溪流,也能看看龍仙湖。但也如照片所示,就真的這麼短,要不是我看著手上傳單,大概會直接忽視。
官方解釋是:上下落差高達6公尺的"大曾根瀑布",上、中、下三層岩石組合各不相同,是德川園中最高的地方,比龍仙湖水面還高11公尺。看完有沒有覺得好像很高很高?尤其我還推著嬰兒車呢!結果仔細一想,ㄟ!才6公尺!差點被騙了!
"四睡庵",四睡是指佛禪境地的畫面之一,我不懂這宗教意境想要表達什麼,不過四周都是梅樹、桃樹,在這個什麼花都不會開的季節裡,這邊景色有點無言,純粹是拍照記錄下來,希望下次遇到花季,能有完全不同的風貌。
龍仙湖的周邊有個超顯眼建築:"觀仙樓",以為是什麼歷史建築物,結果裡面是餐廳、商店、廁所,害我遠遠地拍了不少它的照片,結果誤會一場。
正巧遇到子福櫻開花,它和十月櫻一樣一年開兩次。
在冬天,很多日式庭園都會把樹木包著稻草,到現在我還不知道那叫什麼也不知道功用是什麼(其實我也沒去查過),不過在這邊看到看板說,遠方一節一節的包法是明治時期的包法,現在的包法則是前面這種。我個人覺得後面的比較好看,不曉得是不是有其他實用目的所以改成現今的包法?
德川園一年有兩大花季,一個是菖蒲花,據說是江戶風情的代表,約有1700株,花季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,現在1月初看到的是......。
另一大賞花重點就是牡丹花啦~大概會有一千株牡丹花同時綻放,花季主要在四月中旬~下旬,正好接在櫻花季之後。
那我現在看到的是......冬牡丹!每年一月初到二月中固定展出,約有20種類、70盆牧丹花綻放在園內各處。
雖然數量不多但是非常浮誇,還是吸引很多人拿著厲害的攝影機來拍照。
我呢?!不例外的還是拍開心的,純粹紀錄小白小米的旅行遊記,讓大家看看沒經過修圖的德川園。
冬牡丹都穿上衣服還是住進小屋內?好像很溫暖?
德川園旁邊是更有名的德川美術館,不過小孩不太適合這種高水準的地方,所以被我直接跳過,不曉得得經過幾年後才會走進德川美術館?
非常非常有名的德川園,大概是你稍微多查一點點名古屋景點就一定會注意到的程度,很遺憾的,我覺得有點太小,也覺得白鳥庭園似乎比較美,不過這邊的歷史定位比較高(雖然除了黑門,通通都是重建的),如果對日本戰國時期有興趣的話,這裡也算是一個好選擇。
同場加映:[愛知 名古屋] 白鳥庭園 - 東海地區最大的池泉回遊式庭園
推薦指數:★★★☆(3.5顆星)
至於大曾根口呢?就是一個普通的門。
德川園起源於德川御三家戶主尾張藩的第二代藩主光友,1695年所建的一座別墅,當時面積約有13萬坪(約44公頃),中間的泉水湖上能划16槳式划船。不過光友過世後,轉讓給尾張藩家的高級執政官:成瀨、石河、渡邊等三家。
之後1889年成了尾張德川家的宅地,1931年贈送給名古屋市,由名古屋市進行整修和改造,並命名為"德川園"。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的名古屋大空襲中幾乎都化為烏有,戰後作為一般公園開放,一直到2001年開始大規模改造,2004年再度以日式庭園開放。
德川園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矢田川河岸丘陵所形成的高低差、原有的常綠寬葉樹林、立體感的岩石群,將他們拼湊出豐富多樣的風貌。
德川園內有12大重點,看著地圖走一圈基本上不太會錯過誰,接下來就一個一個分享囉~最重要的也是第一張照片的"黑門",剛剛介紹過了。黑門入園後馬上會跨過"龍門瀑布",這個取名就如你想像得到的:鯉魚躍龍門。利用的是號稱江戶時代第一庭園:戶山屋敷的龍門瀑布遺跡中的石塊,在德川園重新建造了瀑布、護岸、河床、飛石等等,重現了當時風貌。
"龍仙湖"可以說是德川園的超級中心,繞它一圈也差不多走完了(誤),最好拍的景色都繞著它轉,像是黑松樹、飛石、小島、渡船碼頭等等,整理照片後發現龍仙湖的照片占了當天的1/4,有夠好拍。
遠遠的小橋那邊是"西湖堤",當然就是中國杭州西湖的那個西湖堤,不是它不漂亮所以沒有近照,而是因為太好拍所以小橋楊柳的近照都有人所以被我拿掉了,只剩下這張照片聊表心意。
以光友的諡號"瑞隆院"所取名的小茶室:"瑞龍亭"。
現在沒開放喝茶,純粹就是讓大家路過感受當時的茶室樣貌而已,以織田有樂齋為始祖,採用有樂喜歡的樣式,所以和犬山有樂苑有點似曾相識。
在茶室亭中可以眺望龍仙湖、西湖堤,只不過眼前的樹也有點高了,有點阻礙視線。
"虎の尾"不是台灣雲林的虎尾,而是這條從灌木樹林中流出的小河,流入龍仙湖的形狀就像是一條老虎尾巴,所以稱為"虎の尾"。不過這裡多了一個聯想:"老虎尾巴踩不得"聯想至"不得涉足河水"。
架在老虎尾巴上由檜木所建的"虎仙橋",除了可以看看橋下的虎尾溪流,也能看看龍仙湖。但也如照片所示,就真的這麼短,要不是我看著手上傳單,大概會直接忽視。
官方解釋是:上下落差高達6公尺的"大曾根瀑布",上、中、下三層岩石組合各不相同,是德川園中最高的地方,比龍仙湖水面還高11公尺。看完有沒有覺得好像很高很高?尤其我還推著嬰兒車呢!結果仔細一想,ㄟ!才6公尺!差點被騙了!
"四睡庵",四睡是指佛禪境地的畫面之一,我不懂這宗教意境想要表達什麼,不過四周都是梅樹、桃樹,在這個什麼花都不會開的季節裡,這邊景色有點無言,純粹是拍照記錄下來,希望下次遇到花季,能有完全不同的風貌。
龍仙湖的周邊有個超顯眼建築:"觀仙樓",以為是什麼歷史建築物,結果裡面是餐廳、商店、廁所,害我遠遠地拍了不少它的照片,結果誤會一場。
正巧遇到子福櫻開花,它和十月櫻一樣一年開兩次。
在冬天,很多日式庭園都會把樹木包著稻草,到現在我還不知道那叫什麼也不知道功用是什麼(其實我也沒去查過),不過在這邊看到看板說,遠方一節一節的包法是明治時期的包法,現在的包法則是前面這種。我個人覺得後面的比較好看,不曉得是不是有其他實用目的所以改成現今的包法?
德川園一年有兩大花季,一個是菖蒲花,據說是江戶風情的代表,約有1700株,花季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,現在1月初看到的是......。
另一大賞花重點就是牡丹花啦~大概會有一千株牡丹花同時綻放,花季主要在四月中旬~下旬,正好接在櫻花季之後。
那我現在看到的是......冬牡丹!每年一月初到二月中固定展出,約有20種類、70盆牧丹花綻放在園內各處。
雖然數量不多但是非常浮誇,還是吸引很多人拿著厲害的攝影機來拍照。
我呢?!不例外的還是拍開心的,純粹紀錄小白小米的旅行遊記,讓大家看看沒經過修圖的德川園。
冬牡丹都穿上衣服還是住進小屋內?好像很溫暖?
德川園旁邊是更有名的德川美術館,不過小孩不太適合這種高水準的地方,所以被我直接跳過,不曉得得經過幾年後才會走進德川美術館?
非常非常有名的德川園,大概是你稍微多查一點點名古屋景點就一定會注意到的程度,很遺憾的,我覺得有點太小,也覺得白鳥庭園似乎比較美,不過這邊的歷史定位比較高(雖然除了黑門,通通都是重建的),如果對日本戰國時期有興趣的話,這裡也算是一個好選擇。
同場加映:[愛知 名古屋] 白鳥庭園 - 東海地區最大的池泉回遊式庭園
推薦指數:★★★☆(3.5顆星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