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

[荷蘭 台夫特] 皇家台夫特藍陶工廠 - Royal Delft Museum

Royal Delft(皇家藍陶博物館)可是全荷蘭唯一還在運作的 17 世紀藍陶工廠,裡面除了展示藍陶的歷史與製作流程,還有滿滿精緻又有故事的展品,我還真是喜歡這座博物館呢!
明明從車站一路過走都非常寧靜,轉到藍陶工廠時突然非常變得超熱鬧,遊覽車一台一台的來來去去,超熱鬧!

有免費中文語音導覽 Audio Guide,記得自己帶個耳機,跟著導覽邊走邊聽。雖然內容我大多也忘光了,不過我還記得台夫特藍陶的輝煌故事。有導覽已經夠佛心,居然還有小孩遊戲書!陶瓷博物館通常不太得小孩心,偏偏這本找找看的遊戲書,小孩玩得專心極了!

是說這藍陶工廠,很適合日本瀬戸蔵來參考參考,展品不僅有歷史、還有各種可愛荷蘭代表物,大人小孩都看得很開心呢!

很可怕的是,光第一個展區我就離開不了了,各種經典的融合!

雖然很可愛我還是認真講點我還記得的歷史好了~
16 世紀末,葡萄牙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將中國明朝的青花瓷大量輸入歐洲,畢竟真的是滿美的,青花瓷馬上成為當時歐洲貴族極為追捧的奢侈品。

但是到了17 世紀中期,明朝末期到清初戰亂,中國瓷器出口中斷,歐洲市場大缺貨。聰明的荷蘭陶匠開始結合本地技術製作陶瓷,台夫特藍陶 Delftware就此誕生啦!

幾天前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的五十周年紀念博物館/藝術與歷史博物館也看過這座高塔,原來是給鬱金香花瓶的摩天大樓啊~

接下來17–18 世紀進到荷蘭的黃金時代的繁盛,台夫特有30多家陶瓷工廠,進到巔峰時期,成為歐洲陶瓷中心。

開始出現各種圖紋,有中國風土民情、荷蘭本土題材、聖經故事與神話,我個人是覺得滿歡樂又有特色的。

各種餐盤、茶壺,還有花瓶、壁磚、雕塑、裝飾大甕,真想漂亮也還是做得到的嘛~

可惜18–19 世紀,德國麥森(Meissen)發明真正的「硬瓷」(porcelain),質地更接近中國瓷,其他還有英國的 Wedgwood、法國 Sèvres,但是台夫特藍陶是是「軟質陶器」,並非真正瓷器,逐漸失去高端市場地位。漸漸的大部分台夫特工坊關閉,只剩下 Royal Delft還在努力撐著。

獨自撐著這段故事也很長,但我也差不多忘光了。反正一直努力到19 世紀末,新藝術運動再次帶起台夫特藍陶。

荷蘭王室長期訂製藍陶,照片這可是威廉-亞歷山大國王、馬克西瑪王后結婚時的紀念盤,另外還有一些特別的「皇家徽章」設計,顯示藍陶與王室的密切關聯,現在荷蘭送外賓的大禮也都是台夫特藍陶呢!

這幅林布蘭Rembrandt 《夜巡 The Night Watch》瓷板畫可說是皇家台夫特藍陶工廠的鎮館之寶啦!油畫原作就以明暗對比最為出色,工匠必須複製這油畫的光影與細節轉成藍白的深淺層次,據說花了好多個月才完成呢!

繪畫黃金時代(林布蘭)、陶瓷黃金時代(台夫特藍陶)的跨界融合,可以說是荷蘭文化的雙重驕傲,當個鎮館之寶不為過啊!

古老民宅裡也有藍瓷牆面拚成聖經故事或風景畫。

突然進到土色陶展區,原來在製作藍陶之前,本來是生產這類陶器的啊!

當時歐洲貴族非常迷戀義大利、西班牙的多彩陶器,台夫特學習這種風格,用本地紅陶和棕彩繪製,做出平價版本,想想其實現在的每個產業也都是一樣概念,先學習別人再獨自提升。

棕色陶器通常是盤子、罐子、瓦片,比較耐用,主要用於日常生活,這種宗教壁畫也不可免的。

有點像一些台灣建築牆壁上會看到的陶瓷裝飾,所以從歐洲南方 → 土色陶 → 中國青花瓷 →台夫特藍陶的文化串聯。

這也滿像是日本陶瓷的用途,這在日本的陶瓷博物館頗常看到。

和日本一樣喜歡用陰影作畫,好了,看了一堆陶瓷,也差不多夠了。

換成看看藍瓷怎麼製作,官方說製法如下:(和照片一點關係都沒有)
1. 素胎:以黏土拉坯或模具成型。

沒想到工廠裡也有藍瓷,這樣上班也會比較愉悅吧??

2. 錫釉:施上一層白色不透明釉。

3. 藍色繪飾:工匠以含鈷的顏料(看起來是黑灰色),在素燒胚體上作畫。Royal Delft 仍然保留手繪藍陶工藝。

4. 上透明釉 → 高溫燒成(約 1000°C):黑灰色顏料會變成鮮豔藍色,釉層光滑透亮。

藍陶的世界地圖呢!

台灣上面寫著「玉山3952m」!

最後的紀念品區一定要買點囉?現代台夫特藍陶已成為荷蘭文化象徵,只是價位還真的有點痛。

外面紀念品店賣的我想大概不是台夫特官方製作的吧?在這裡買一定是正版!

這是不是超荷蘭!!!!雖然我不知道買回去要幹嘛也不知道要放哪裡,不過他們真的很懂這是大家會想買的。

米飛兔小筷架也很棒,可惜不是荷蘭國旗,記得這個價位比較友善一點點~

其他荷蘭分享請看這裡:【荷蘭】

喜歡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愛日研的 Facebook | Instagram,就能輕鬆收到最新文章通知囉~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